朗诵是把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作品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转换,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认真阅读原作、理解感悟,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内蕴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听到作品,更要使其通过聆听朗诵从而立体可感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小主持人在朗诵前必须精心准备,深入理解作品“五要素”:内容、背景、对象、目的、方法。
小主持人在朗诵前,要分析作品主要讲了什么?下面我们以杜甫的《绝句》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图景,就让我们从构图的角度层层看去。首先,这幅图画中“两个黄鹂”是两个“点”,近处两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一条斜线向天空高远处延伸;“窗”和“门”则是两个“面”,由于画面中人物所处视点位置能涵盖前面的点、线。点、线、面的组合,完成了这幅图画的框架的勾勒。接着,作者为图画着了色,“翠”点明是早春季节,“黄”鹂、“白”鹭、“青”天使得画面的颜色更清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幅早春图景如果只停留在线条和颜色上未免死板了一点,诗中四个动词“鸣”、“上”、“含”、“泊”都为这幅图画增添了不少生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朗诵前,我们必须认真阅读原作,细腻地品读、理解作品,以求心中有图画(包括线条、色彩等),还务必是动态的画面,所谓静中有动才能生动地表现作品。 二、背景 小主持人在分析作品时,还应联系背景。可以是写作背景,也可以是朗诵背景。我们还是以杜甫《绝句》为例。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多感怀“朱门酒肉臭”的社会现实,叹民生之多艰,这首《绝句》倒是少有的轻快之作。通过细读作品,前面确实勾画出了清新的早春图景,然而笔锋一转,“千秋雪”表达了虽已早春却仍未解冻之意,且隐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里船”在门口“泊”着未发也喻示着被闲置如杜甫本人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才华。从这一层来看,这首诗还是延续了杜甫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对象 这是指小主持人要把握作品的受众群。把握对象可以增加交流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主持人朗诵前需要了解朗诵面对的受众是谁,不能一味地自我陶醉而忽略受众。 四、目的 目的指作品所要表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比如儿童故事《鸭妈妈找蛋》,通过一个没头脑的典型——鸭妈妈,告诉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并不是要批判鸭妈妈,所以我们朗诵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小主持人朗诵杜甫的《绝句》也一样,不能一味用喜悦欢快的基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诗人心忧天下的胸怀上。 五、方法 小主持人在分析作品时,还要理清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杜甫的《绝句》就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布局的。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小主持人要加强感受、体会作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感觉越细腻越好,情感越接近越好。 总而言之,朗诵是小主持人的一种语言再创作活动。它不是脱离朗诵的文字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按字读音、照本宣科的一种简单、机械的语言活动,而是要求小主持人通过原作,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观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大家受到感染,获得共鸣。 (责任编辑:潇洒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