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语慧杯少儿口才大赛专题页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复赛 >

干货 | 财经记者采访技巧:七分采访三分写

时间:2017-06-29 10:19来源:未知 作者:文雅liu 点击:
记者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同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关于采访,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曾说,作为一名记者,面对

  记者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同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关于采访,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曾说,作为一名记者,面对被采访人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你从被采访人的口中‘挖’出你想要的东西;二是,你深陷被采访人的话语圈套里,被他逼到“墙角”,说的便是采访技巧的重要性,在采访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时,正确加以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采访技巧,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完善。
 
  作者|尚自强,特此感谢!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记者的采访就是发现的过程,发现美,发现普通人看不到的新情况、新事实,进而进行传播。
 
  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有经验的记者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顺利而成功的完成一次采访,并非轻松简单的一件事,记者只有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笔者认为,要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应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方面多加留心。
 
  一、采访前
 
  某记者去采访因主演《乱世佳人》而名噪一时的好莱坞影星费雯丽,见到费雯丽开口便问:“请问,您在《乱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听后便拂袖而去,拒绝了这位“无知人”的采访。
 
  以上采访的失败是因为准备不充分的结果。可见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否则很难将采访顺利完成。那么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1、平时准备。平时准备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准备。这种准备包含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等各种知识的储备,也包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提问有的放矢。
 
  2、临时准备。采访前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准备包括反复酝酿主题,深入了解事件内幕或人物背景,分析受众对事件的期待和诉求心理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3、细节准备。采访前的细节准备也很重要。比如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采访用的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音机、照相机、笔、纸是否可用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4、访前准备。要懂得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报道一次地震灾难,应该具备一些地震常识,如果不知道震级是什么,不知道裂度是什么,在报道中就会出笑话。
 
  二、采访中
 
  (一)氛围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
 
  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被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要使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声,记者需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帮助记者消除对方的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提问气氛。
 
  (二)提问
 
  某记者去采访泰勒,他问道:“泰勒先生,可否请您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泰勒瞪大眼睛说:“我怎么能解释呢?爱因斯坦用了13年时间才确立了这个公式。”
 
  这次采访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提得太大。可见,正确提问在采访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那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恰当的提问呢?
 
  1、巧妙切入主题
 
  某记者去采访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那是应该的”。后来该记者发现这位劳模胳膊上有一个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于是该记者改变了采访计划,就从他胳膊上的伤痕说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切入点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乃至一句话等等。采访要如何切入,也就是采访时话从哪儿说起,问题怎样提出来。巧妙的切入能顺利的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
 
  2、善用提问方法
 
  (1)开门见山。也就是说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方法适合采访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专家学者等,因为他们都是有知识、有见地的人,跟他们交谈无需绕弯子。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门见山,也不是见了面就直盯盯地问,在提问之前,简要谈上几句得体的话也是很讲究的。
 
  (2)迂回启发。也就是说不直接提问,而是从侧面绕点圈子,然后再把谈话引上正题。这种办法适用于不肯谈、不善谈,而且见了记者就拘束的人。在谈话前,尽可能地熟悉对方的特点,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谈起。比方说,可以谈一些社会观象、自然现象,以至柴米油盐等,这些绕圈子的话实际上也是在沟通双方的感情。
 
  (3)激将刺激。有的采访对象,心里有很多话,可由于种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只是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适当采用刺激对方的办法,用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心里话。
 
  (4)抛砖引玉。有时采访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讲一些类似的事例,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让对方谈出更多有价值的话。但切忌不可诱使对方说假话,也要防止对方为迎合记者的口味顺着竿子爬,讲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完全失去他自己原有的价值。
 
  (5)恰当验证。在采访中常常会有些事情或情节、数字、时间把握不准,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求证。如果直截了当地让对方重复回答,既不礼貌也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此时可以把需要证实的问题当作已知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暂时先把没听清的问题记住,根据采访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找合适的机会逐一进行验证。
 
  (6)粗细结合。在问过“你对妇女解放有什么看法?”“你怎样看待核战争?”此类广泛开放性的问题后,为了防止泛泛而谈,记者要接上严密的提问,多问几个“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
 
  (三)倾听
 
  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听呢?
 
  1、听全面介绍。全面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是一段工作的方方面面等等。到一个单位采访,先听听全面情况,是被采访单位所希望的,也是采访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它既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了解整体情况,还可以避免漏掉新闻。
 
  2、听突出问题。采访要听,但对“听”不能平均使用精力,要注意听到突出的问题、新鲜的观点、得力的措施、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生动感人的事迹等等。
 
  3、听典型事例。采访要听事儿,但怎么听事儿,听哪些事儿,很有学问。一般来说,事例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就应该激起采访者的兴趣,吸引采访者的注意力。听事儿要考虑反映问题的角度和不同侧面,要多听众人关注的事例,迫切要求回答、解决、提倡、纠正、坚持、发扬的事例;听那些能够触及灵魂、解渴管用的事例;还要听有结果、令人信服的事例。
 
  4、听细节过程。多数情况下,记者都是事实发生的迟到者,要通过回忆、提问等方式,获取被采访者的真情实感。
 
  5、听分歧意见。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采访中遇到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并不是坏事,有时还要特意了解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反映。注意听取分歧意见,有利于发现新线索,挖掘新事例,核准基本事实。
 
  (四)观察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记者的眼睛,要擦得明亮,别人不注意看的,记者要观察,别人看不清的,记者要看透,别人眼帘溜过去的,记者要盯住。
 
  在采访时应观察些什么呢?首先,要观察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其次,要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件本质的细节。例如,在采访人物时记者如能对采访对象的服饰进行仔细观察,在写稿时通过对采访对象外形的细腻描述,就会传达出他的职业、个性爱好、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被访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经历以及被采访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波动等的细致观察就会把采访对象写得更好、更活、更深。
 
  (五)记录
 
  记录,是记者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次采访中,如果只采访不记录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记者采访做记录,主要有笔记、心记或录音三种方式。
 
  笔记,即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上的记录方式。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
 
  心记,即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上叫做“有意识记”。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做文字笔录,如隐性采访等。
 
  录音,即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其好处是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记录,在记录时都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真实准确。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也就是记住新闻中的五要素。
 
  2、真情实感。包括: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记采访者所思,有时在采访的一瞬间会闪现出一个问题,不便深思,也不便寻求解答,可以先记下来,待以后处理。
 
  3、观点明确。这主要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容易忘掉的易忘点。
 
  (六)思考
 
  采访的过程,就是想主题、想角度、想体裁、想事实、想特色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开动脑子,做到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分析、抓住要害。有了这些“想”的基础,才能下笔如流水,写出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要怎样想,想什么?采访事件新闻,要想问题的针对性、宣传的指导性;采访人物通讯,要想事迹的典型性,情节的感人性;采访一个单位的业绩,要考虑事物发展的变化性、全面性;采访研究性报道,则重问题的普遍性、给人的启发性。
 
  (七)细节
 
  在采访中,记者的一些细节对采访的成败也很重要,记者的举止、情绪、衣着,甚至怎样记笔记、递话筒等对采访都有影响。在采访中记者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注意交往中的礼貌。现代人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就要求记者不能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不能了解到采访对象的内心。
 
  2、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说出采访内容、范围,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在轻松的心态下接受采访。
 
  3、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等。
 
  4、采访中要运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地往下说。而没有表情的面庞、怀疑的目光、意义双关的微笑等,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把握好一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心理认可。
 
  
(责任编辑:文雅liu)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