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大人跟孩子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分?”其实,这种情况很难称作是聊天,它往往以问句始,以斥责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如何才能让孩子吐露真言呢?我来为大家介绍五个技巧: 
	  1 
	  问“小”不问“大” 
	  年龄小的孩子很难理解抽象问题,所以你的提问必须具体,最好就细节提问。 
	  例如,将“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改成“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 
	  这样,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问:“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了什么?”“喔!那音乐课呢?”如此,你便了解了他的在校状况。 
	  孩子刚上学时,我们之间的对话通常都是从提问生活小事开始的: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哪些?”“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因为问题简单具体,孩子回答起来也不会感到压力,所以聊天很容易持续下去。 
	  2 
	  从别人的事谈起 
	  从“别人谈起”是一种比较容易打开话匣子的聊天方式。 
	  孩子刚入学时,我曾这样问他:“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他告诉我一个名字。 
	  “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 
	  孩子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 
	  “那老师怎么办?” 
	  “老师罚他站啊!” 
	  “站多久?” 
	  “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喔!好险!所以你都没有被老师罚过站喽?” 
	  他迟疑了一下。 
	  我赶紧说:“你也被罚过站啊?好可怜。你有没有哭?” 
	  他摇摇头说:“没有。” 
	  我接着问:“啊!老师这么凶,你都没有哭啊,很勇敢。” 
	  “不是啦!我不是被这个老师罚的,我是被健体老师罚的。” 
	  “喔!也是讲话吗?” 
	  “是啊。不过还好只是罚站一下下!” 
	  于是,通过这样一段对话,我大致了解了他在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他的处理方式。 
	  3 
	  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很多大人在跟孩子聊天时,总是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相信我,只要你这么一说,孩子立刻就会把他想说的话都咽回去。 
	  想让孩子说得更多,你必须保持语调中立,并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所以,我会接着问:“喔,自然课很无聊啊,那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无聊呢?” 
	  “我本来以为自然课是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却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这样聊,你就可以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前阵子有个妈妈告诉我,当他孩子向她抱怨:“啊!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她明明已经很温柔地回他:“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但儿子还是生气地说她不了解他,然后拒绝聊天。 
	  这种情况,孩子其实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而不是对他情绪的否定。假若,他妈妈改说:“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我相信她儿子的反应一定会大不一样。 
	  4 
	  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还记得女人们聚在一起聊三姑六婆的场景吗?她们骂婆婆、骂老公,聊得热火朝天,就是单纯地想发泄不满。所以,聊天要回到聊天本身,对孩子要多“倾听”,少“说教”。 
	  在聊天过程中,说教是最忌讳的事情。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这样的聊天才能持续下去。 
	  举个例子。 
	  孩子说:“妈,XXX今天打我。” 
	  “喔,为什么?” 
	  “因为我要玩恐龙,他不准我拿。” 
	  “那你怎么办?” 
	  “我就去玩别的了。” 
	  “你怎么不告诉老师呢?我不是教过你,人家欺侮你,要去告诉老师吗?你也可以跟他说,公用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玩!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 
	  听到这句话,孩子的反应一定是紧闭双唇,不想再多说一句了。 
	  此刻,你不妨继续追问:“喔,那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很不舒服?”或者说,“那你还想玩恐龙的话,该怎么办呢?” 
	  这样,他才会告诉你他的真实想法:“还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没关系,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气啊!所以我就跟他说:‘我不跟你玩了!’” 
	  所以,想让孩子放心地说出心里话,你一定要练习“不评价、不说教”。只有做到这两点,孩子才会愿意与你分享。这样的聊天,才是放松、快乐的。我在做辅导志工时,每周都要与至少一个孩子交谈一小时。很多孩子到最后是不愿意离开会谈室的,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聊天,只是缺少可以聊天的人。 
	  5 
	  运用肢体语言,增进亲密关系 
	  适当的肢体语言,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平时和孩子聊天时,我会以平行的目光注视他。如果孩子还小,我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我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 
	  孩子对肢体语言是很敏感的。当我忙碌着收衣服、做饭,没有看着他说话时,孩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专心在听!”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喜欢亲密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这些肢体语言,可以显著地增强聊天效果。 
	  另外,两人聊天时所坐的位置也会影响谈话的效果。例如,跟孩子坐在同一边,比坐在相对位置要好;两人躺在地上讲话,要比坐在地上好。让孩子一边画黑板一边聊,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卸下心防。 
	  另外,在跟年幼的孩子对话时,注意不要随意发笑。不论他的话多么幼稚、多么奇怪,你都要保持诚恳、一本正经,否则孩子很容易因为被嘲笑而不愿意继续聊天。 
	  我的孩子最近很喜欢让我猜他们班上小朋友的座号,我每天都很认真地猜,虽然早已经知道答案。此外,他还会时常表演唱歌,而我每次都会做他的忠实观众,对他的演出表现得兴趣盎然。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假若孩子一时说出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时,切记要“不动声色”。在真相未明或者尚未想出应对之策时,你需要继续保持朋友般的倾听,这点非常重要!“说教”或“讲道理”,是要跟聊天分开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畅所欲言、无所不言。 | 
